人類世下的大學責任:跨學科教育與USR的實踐(下)

- 110 0

(本文以陳竹亭教授〈永續世代台灣的未來大學教育與學術〉改寫)


原文作者:臺灣大學化學系 名譽教授 陳竹亭(Jwu-Ting Chen) July, 2023


當「人類世」逐漸取代「全新世」的討論浮上檯面,人類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已不容忽視。面對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衰退、能源與資源危機,我們所處的世代充滿挑戰。此時,大學不應只是象牙塔中的知識堡壘,而必須思考如何承擔社會責任,成為引領社會前行的燈塔。本文將從「大學與社會」談起,延伸到「跨學科教育」的必要性,再到「USR 的實踐」案例,試圖描繪大學在永續時代的使命

全新世(Holocene

指約 11700 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時期結束以來的地質世代。其特徵是氣候相對穩定,孕育農業、城市與文明的發展,為人類快速繁榮提供了環境基礎。目前國際地層學委員會(ICS)仍正式將我們所處的時期歸為全新世。

人類世(Anthropocene

科學界提出的一個尚未被正式承認的地質新時代名稱,意指人類活動已成為影響地球系統的主導力量。其起點常被界定於 20 世紀中期核武試爆所留下的放射性沉積物。人類世的特徵包括碳排放造成的氣候變遷、塑膠與金屬沉積物、土地利用變化與生物多樣性急遽下降,象徵人類首次成為塑造地球環境的主因。

2024年國際地質理事會已經以人類文明相較於地質年代時間太短,否決了地質時代易名。本文因此以「人類時代」的歷史名稱取代人類世。

➡️ 有關於本文原文:陳竹亭教授〈永續世代台灣的未來大學教育與學術〉

USR 的實踐:國科會模式

台灣的國科會自 2015 年起推動「以社會需求為核心的跨領域研究」,這是一種將大學研究與在地真實問題緊密結合的模式。其特色在於,不以追逐最新技術為唯一目標,而是著重於社會面、政策面與文化面的影響。

- image 1
國科會自 2015 年起推動「以社會需求為核心的跨領域研究」(圖片來源:數位時代)

例如,研究團隊必須結合多學科專長,與在地利害關係人合作,共同面對能源、環境或社會治理的難題。具體成效顯示,能落實的計畫通常具備五個特徵:

  1. 跨學科團隊
  2. 連結在地問題
  3. 利害關係人參與
  4. 前瞻創新思維
  5. 將科技視為支撐而非主角

這樣的模式較偏向「研究導向」,能幫助一般大學將知識應用於政策建議與社會創新,避免研究與現實脫節。

USR 的實踐:Swarthmore 模式

美國的 Swarthmore 大學則提出另一種「參與式學術」(Engaged Scholarship)的模式,核心在於讓學生不只停留於課堂,而是直接走進社區。

- image 2
美國的 Swarthmore 大學讓學生不只停留於課堂,而是直接走進社區。(圖片來源:續航教育)

這種模式結合了「社區導向學習」與「社區參與研究」,學生能在公共議題、環境治理或社區建設等真實場域中,透過調查、討論與行動來學習。其特色在於課程、校園與社區三者之間的循環互動:知識不再只是單向傳授,而是在實作中被驗證、被反思,最後回饋社區。

相比國科會的研究導向,Swarthmore 模式更偏向「教育導向」,特別適合技職大學或地方型大學參考。這種學習方式,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教育流於書本知識,而真正實現「大學走出象牙塔」。

國科會模式 vs. Swarthmore 模式

面向國科會模式Swarthmore 模式
核心定位研究導向為主,聚焦「以社會需求為核心的跨領域研究」教育導向為主,強調「參與式學術」(Engaged Scholarship)
推動背景自 2015 年起由台灣國科會推動,強調研究結合政策與社會需求美國 Swarthmore 大學的社區導向學習傳統,強調知識與社區共生
主要特色跨學科團隊合作、與在地利害關係人對話、科技為支撐而非主角、產出政策建議與制度創新學生直接參與社區調查與行動、課程與校園與社區三者循環、重視公共議題與社會責任 、知識在實踐中被反思與回饋
適用對象一般綜合型大學,以研究能量為主體技職或地方型大學,重視學生實作與行動學習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政策建議、在地創新與制度改革學生行動方案、社區研究與課程發表、社區永續合作計畫
價值意義強化大學作為國家智庫與政策顧問角色強化大學作為社區夥伴與公民教育的推動者
國科會模式像是「自上而下」(top down)的研究驅動,重在政策與制度的改善;而 Swarthmore 模式更偏向「自下而上」(bottom up)的教育實踐,重在學生行動與社區連結。(表格資料來源:陳竹亭教授〈永續世代台灣的未來大學教育與學術〉)

結語

「人類世」提醒我們,人類已成為地球環境與文明的塑造者,而大學正站在這個關鍵時代的前沿。它不僅是知識的守護者,更是社會創新的引領者。筆者濃縮原文作者三個關鍵的概念,幫助同學們理解本文的主要重點。

  1. 大學的角色:必須從象牙塔走向社會,承擔知識生產與社會回饋的雙重責任。
  2. 跨學科教育:提供整合視角與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具備面對複雜挑戰的能力。
  3. USR 實踐:無論是國科會模式的研究導向,或 Swarthmore 模式的教育導向,都強調參與、合作與真實行動。

大學的未來教育與次世代學術必須更接地氣。從個人的生活方式與習慣,到集體的經濟、社會、國際政策,都應以適應自然環境為優先考量,創造永續新文化,才是人類世的積極意義。

臺灣大學化學系 名譽教授 陳竹亭(Jwu-Ting Chen)

其他高中生也看了……

學習歷程 自主學習  課內知識 大學生活 

參註與引用資料

[1]​《丈量人類世》陳竹亭,2022,9月,商周出版,ISBN 978-626-318-402-2(平裝) [2]​https://unfccc.int/……//en.wikipedia.org/wiki/Holocene [3]​https://en.wikipedia.org/……/International…… [4]​https://www.sciencedirect.com/……/pii/S2213305417300097 [5]​https://en.wikipedia.org/……/International_Union_of…… [6]​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inity_(nuclear_test)# [7]​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stainable_development [8]​https://en.wikipedia.org/wiki/Fourth_Industrial_Revolution [9]​https://en.wikipedia.org/wiki/Cyber-physical_system [10]​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tificial_intelligence [11]​https://www.genome.gov/genetics-glossary/Genetic-Engineering [12]​https://en.wikipedia.org/wiki/World_population [1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fe_expectancy [14]​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fe_expectancy [15]​“The Super Aged Society” https://apps.who.int/……/10665/326201/WH-1993-May-Jun- p9-11-eng.pdf [16]​Megginson wrote in 1963: “According to Darwin’s Origin of Species, it is not the most intellectual of the species that survives; it is not the strongest that survives; but the species that survives is the one that is able best to adapt and adjust to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in which it finds itself.” [17]​https://en.wikipedia.org/wiki/SWOT_analysis [18]​https://www.igi-global.com/……/real-world-problems/94824 [19]​https://www.google.com/search?q=interdisciplinary…… 0.69i59l2j0i512l5j0i20i263i512j0i512l2.14988j1j4&sourceid=chrome&ie=UTF-8 [20]​(a) Gibbons. M. (1994) 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 Sage;(b)知識、社會與公民科學,2014,SHS計畫。 [21]​蔡明燁、王驥懋、唐功培編,(2015)《界定跨科際》Framing Trans-Disciplinarity:Bridging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教育部。 [22]​https://dbpedia.org/page/Context-based_learning [23] ​(a) https://www.edutopia.org/……/solving-real-world……; (b)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real-world-problem; [24]​https://journals.aom.org/doi/abs/10.5465/amle.2004.15112544 [25]​(a)https://www.ircwash.org/……/social-accountability……; (b)https://www.civilsocietyacademy.org/……/an…… [26]​(a) https://en.wikipedia.org/……/Quadruple_and…… (b)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488…… [27]​(a) https://www.td.org/magazines/td-magazine/innovation-know-how ;(b) https://en.wikipedia.org/wiki/- Innovation [28]​“The age of Sustainability:Just Transition in A Complex World” by Mark Swilling, 2019, London Routledge [29]​(a)「USRXTDE:以USR做為跨學科教育的實踐平台」《逗陣》(DOCKing)陳竹亭,2023,No.2,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b)「USRxTDE(2):經營種子教師社群」,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6983819508301920&id=100000218212091&mibextid=qC1gEa [31]​https://www.nstc.gov.tw/……/561b10fa-3995-4c97-b53d……
Total
0
Share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前一篇文章
- 109 0

人類世下的大學責任:跨學科教育與USR的實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