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陳竹亭教授〈永續世代台灣的未來大學教育與學術〉改寫)
原文作者:臺灣大學化學系 名譽教授 陳竹亭(Jwu-Ting Chen) July, 2023
當「人類世」逐漸取代「全新世」的討論浮上檯面,人類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已不容忽視。面對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衰退、能源與資源危機,我們所處的世代充滿挑戰。此時,大學不應只是象牙塔中的知識堡壘,而必須思考如何承擔社會責任,成為引領社會前行的燈塔。本文將從「大學與社會」談起,延伸到「跨學科教育」的必要性,再到「USR 的實踐」案例,試圖描繪大學在永續時代的使命。
全新世(Holocene)
指約 11700 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時期結束以來的地質世代。其特徵是氣候相對穩定,孕育農業、城市與文明的發展,為人類快速繁榮提供了環境基礎。目前國際地層學委員會(ICS)仍正式將我們所處的時期歸為全新世。
人類世(Anthropocene)
科學界提出的一個尚未被正式承認的地質新時代名稱,意指人類活動已成為影響地球系統的主導力量。其起點常被界定於 20 世紀中期核武試爆所留下的放射性沉積物。人類世的特徵包括碳排放造成的氣候變遷、塑膠與金屬沉積物、土地利用變化與生物多樣性急遽下降,象徵人類首次成為塑造地球環境的主因。
註
2024年國際地質理事會已經以人類文明相較於地質年代時間太短,否決了地質時代易名。本文因此以「人類時代」的歷史名稱取代人類世。
➡️ 有關於本文原文:陳竹亭教授〈永續世代台灣的未來大學教育與學術〉
大學與社會:知識的雙重責任
大學長久以來被視為知識的殿堂,承擔著推動研究與培養人才的任務。然而,在「人類世」的脈絡下,知識不能僅止於自我滿足,更必須回應社會的需求。

這意味著大學的責任是雙重的:一方面要推進學術前沿,深化人類對自然與社會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必須將知識轉譯,讓其能夠落實於公共政策、產業創新與文化實踐。唯有如此,大學才能避免淪為孤立的象牙塔,而真正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者。
大學走出象牙塔:知識轉移與社會連結
知識的價值不應只停留在論文與學術會議,而應該進一步回應社會的真實需求。當前的大學若要走出象牙塔,關鍵在於「知識轉移」(Knowledge transfer)與「社會連結」(social connection)。
知識轉移(Knowledge transfer)
意味著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政策建議、技術創新或社區方案,讓社會能實際受益。
社會連結(social connection)
大學主動與社區、產業、NGO 及公部門合作,把多元利害關係人納入教育與研究過程。
唯有如此,大學才能兼顧學術卓越與社會責任,讓知識不再只是少數人的資產,而是能與公共利益共鳴的公共財。
跨學科教育:打破單一學科的侷限
當代社會面臨的問題,如氣候變遷、能源轉型、人口老化與數位治理,往往跨越單一學科的界線。傳統高等教育的困境在於,專業課程雖然能培養深度,但常缺乏整合視野;通識教育雖廣泛,卻難以提供面對真實問題的實作經驗。

因此,跨學科教育的價值在於培養學生能夠在不同學科之間搭橋,把科學的分析力、人文的同理心、社會科學的制度觀點與工程的解決能力結合起來。這樣的教育模式,才能培養出真正能應對「人類世」挑戰的下一代人才。
跨學科教育的九大元素
要讓跨學科教育真正落地,絕非只是口號,而需要具體的方法。本文透過以下九個元素,幫助我們理解其核心精神:
元素 | 特色與說明 |
---|---|
跨領域學習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 多學科合作解決同一問題,但仍屬傳統學術知識產出。 |
跨學科教育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 | 聚焦複雜真實問題,整合多專長,尋找具體解方。 |
情境驅動 (context-driven) | 問題因時地制宜,沒有標準答案,需邊做邊學。 |
問題焦點 (problem-focused) | 以問題本身為核心,積極尋求資訊與方案。 |
非均質與組織多元化 (heterogeneity & organizational diversity) | 強調異質意見、對話與合作,提升共識與參與。 |
社會究責 (social accountability) | 大學研究應承擔社會責任,回饋社會需求。 |
反思性 (Reflexivity) | 教師與學生保持覺知與彈性,隨情境調整。 |
知識交換 (Knowledge exchange) | 自然、經濟、人文、公民等價值整合並互動。 |
創新知識 (Innovation know-how) | 強調從實作與經驗中產生的新 know-how。 |
這九項元素提醒我們:跨學科教育的重點不是「學科並列」,而是讓知識在多元情境中交互作用,進而創造創新與解決方案。
結語
「人類世」提醒我們,人類已成為地球環境與文明的塑造者,而大學正站在這個關鍵時代的前沿。它不僅是知識的守護者,更是社會創新的引領者。筆者濃縮原文作者三個關鍵的概念,幫助同學們理解本文的主要重點。
- 大學的角色:必須從象牙塔走向社會,承擔知識生產與社會回饋的雙重責任。
- 跨學科教育:提供整合視角與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具備面對複雜挑戰的能力。
- USR 實踐:無論是國科會模式的研究導向,或 Swarthmore 模式的教育導向,都強調參與、合作與真實行動。
大學的未來教育與次世代學術必須更接地氣。從個人的生活方式與習慣,到集體的經濟、社會、國際政策,都應以適應自然環境為優先考量,創造永續新文化,才是人類世的積極意義。
臺灣大學化學系 名譽教授 陳竹亭(Jwu-Ting Chen)
其他高中生也看了……
- 【政經系列文】——「戒嚴」是什麼,從韓國 2024 年戒嚴幫你整理公民考題必備的觀念!
- 【政經系列文】—— 美國總統選舉好複雜?三個關鍵帶你了解美國總統選舉的特色
- 【政經系列文】——「修昔底德陷阱」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3 分鐘讓你釐清相關概念
- 【政經系列文】—— 社團幹部怎麼當?從外交決策模式來看社團管理
- 【政經系列文】——川普 2.0 的未來趨勢?從政策面來觀察國際局勢與社會科素養題的全新面向
學習歷程 自主學習 課內知識 大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