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面臨的多重挑戰中,氣候變遷已成為最緊迫且跨國界的議題之一。從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繁發生,到溫室氣體濃度的持續攀升,科學界與政策圈早已達成共識:唯有透過國際合作與科學依據,才能有效緩解與適應這場全球危機。
在這個背景下,三個核心機制在全球氣候治理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UNFCCC(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以及 COP(締約方會議)。它們分別在制度設計、科學評估與政策協商上發揮關鍵作用,並形成了科學-政治-國際法的互動鏈條。
筆者將依序介紹這三者的定義、功能與關係,最後透過綜合整理與素養型考題思辨,幫助讀者建立對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完整認識。
UNFCCC(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UNFCCC(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是於 1992 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 上通過,並於 1994 年 3 月 21 日正式生效 的一項國際條約。
它是全球氣候治理的法律基礎,目的在於穩定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避免對氣候系統造成危險的人為干擾。
成員與地位
目前已達到近乎普遍締約(近 200 個締約方,包括絕大多數國家與歐盟)。公約本身屬於「框架性條約」,即不直接規範具體減排數字,而是建立合作原則與行動架構。
核心原則
- 共同但有差別的責任(CBDR):承認各國對氣候變化的責任和能力不同,發達國家需在減排與資金支援上承擔更大義務。
- 公平性:氣候政策須兼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需求與脆弱性。
- 預防性原則:即使科學證據尚未完全確立,也應採取行動防止氣候災害。
主要功能
- 作為國際氣候談判的法律框架,指導後續協定(如《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
- 規範資訊通報、溫室氣體清單、適應策略與技術轉移。
- 建立 COP(締約方會議) 作為最高決策機構。

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成立於 1988 年,由 世界氣象組織(WMO) 與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 共同創設。
它並非談判機構,而是一個科學評估機構,旨在為各國政府提供有關氣候變化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資訊,作為決策依據。
任務與角色
- 科學整合:彙整全球最新的氣候科學研究成果,涵蓋自然科學、影響評估與減緩策略。
- 評估報告:每隔數年發布一次「評估報告」(Assessment Report, AR),目前已完成至 第六次評估報告(AR6, 2021–2023)。
- 專題報告:針對特定議題(如 1.5°C 升溫、氣候變遷與土地、海洋與冰凍圈)發布深入研究報告。

核心特徵
- 不做政策建議,但提供政策相關資訊:IPCC 堅持科學中立,不直接制定氣候政策,但其報告常成為國際談判的科學基礎。
- 全球科學家參與:數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志願參與,確保報告的廣泛性與公信力。
- 多階段審查:草案需經科學家與各國政府審閱,平衡科學準確性與政策可行性。
COP(締約方會議)
COP(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締約方會議)是依據 UNFCCC 所設立的最高決策機構,自 1995 年起每年召開一次,地點由不同締約方輪流主辦。
它的核心功能是審查公約的實施進度、更新行動計畫、並就新的法律文件達成共識。
功能與任務
- 審議與決策:檢視締約方在減排、適應、資金與技術轉移等領域的進展,並制定新目標與規範。
- 通過法律文件:如 1997 年《京都議定書》(COP3)、2015 年《巴黎協定》(COP21)。
- 建立制度機制:包括市場機制(碳交易)、損失與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等。
成員與參與
所有 UNFCCC 締約方均可參加並擁有投票權。除政府外,非政府組織、企業、科學家與青年團體也可作為觀察員參與,促進多元對話。

綜合整理
為了更直觀地理解 UNFCCC、IPCC、COP 三者的定位與關係,筆者從 角色分工 與 互動鏈條 兩個角度來幫助各位理解:
機制 | 全名 | 性質 | 核心任務 | 關鍵產出 | 與其他機制關係 |
---|---|---|---|---|---|
UNFCCC |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 國際條約 | 制定氣候治理框架與合作原則 | 《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等 | 建立 COP 作為決策機構;參考 IPCC 科學資訊 |
IPCC |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 科學評估機構 | 彙整與評估全球氣候科學資訊 | 評估報告(AR1–AR6)、專題報告 | 為 UNFCCC 與 COP 提供科學依據 |
COP |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締約方會議) | 決策平台 | 審查與更新行動計畫、制定具體目標與規範 | 年度決議、協定、基金制度 | 根據 UNFCCC 框架運作;依據 IPCC 科學報告制定政策 |
互動鏈條示意
- IPCC:提供最新科學證據與預測(如氣溫升高對海平面、農業、健康的影響)。
- UNFCCC:以條約形式確立國際合作原則與義務。
- COP:在 UNFCCC 框架下,依據 IPCC 科學報告,制定或修正具體政策與協議。
簡而言之:
IPCC 提供「為什麼要行動」的科學依據 → UNFCCC 建立「如何合作」的法律架構 → COP 再決定「具體要做什麼」的行動方案。
素養考題思辨
題目
2025 年,某國在 COP30 上主張,由於本國近年經濟成長放緩,應暫緩執行《巴黎協定》中承諾的 2030 年減排目標,並提議 COP 應優先關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復甦。該國代表援引「共同但有差別的責任(CBDR)」原則,認為減排義務應由發達國家承擔更多。
請回答:
- 該國的立場與 UNFCCC 的哪一項核心原則相關?是否正確解讀了該原則精神?
- 在 IPCC 的科學評估中,延遲減排可能帶來什麼風險?
- COP 在面對此類爭議時,可能會採取哪些決策或妥協方式?
參考解析
- 核心原則:與「共同但有差別的責任(CBDR)」相關。該原則確實承認各國能力與責任不同,但並非鼓勵暫緩行動,而是要求所有國家在自身能力範圍內貢獻力量。
- 科學風險(IPCC 觀點):延遲減排將增加未來達成溫控目標的成本與難度,並可能導致更劇烈的極端氣候事件與不可逆的生態損失。
- 可能決策(COP 機制):
- 設計過渡性減排路徑(例如先放緩步伐但設定更高的中長期目標)。
- 加強氣候融資與技術轉移,協助經濟脆弱國家兼顧發展與減排。
- 要求定期審視與調整承諾(Global Stocktake)以保持進度。
思辨延伸:此題考驗的不只是對三大機制的知識記憶,更要求評估政治與科學如何在國際氣候談判中交互作用,並思考在公平與緊迫性之間的平衡。
結語
從 UNFCCC 的制度框架,到 IPCC 的科學支撐,再到 COP 的政策決策,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展現出科學、法律與外交的緊密互動。這三者既各自獨立,又彼此依存,形成了應對氣候危機的完整鏈條。筆者最後整理本文最重要的三個概念,幫助同學們迅速了解:
- UNFCCC:建立國際合作的法律基礎與行動原則,確立「共同但有差別的責任」等核心理念。
- IPCC:提供中立、權威的氣候科學評估,作為政策與談判的理論依據。
- COP:在 UNFCCC 框架下,根據 IPCC 科學報告制定具體政策與協定,推動全球實際行動。
在氣候挑戰日益嚴峻的今天,單一國家無法獨自應對,唯有透過上述三大機制的協同作用,才能在公平與效率之間找到平衡,並推動人類社會向低碳、永續的未來邁進。理解它們的角色與關係,不僅是學術知識,更是公民素養與全球責任感的體現。
其他高中生也看了……
- 【政經系列文】——「戒嚴」是什麼,從韓國2024年戒嚴幫你整理公民考題必備的觀念!
- 【政經系列文】—— 美國總統選舉好複雜?三個關鍵帶你了解美國總統選舉的特色
- 【政經系列文】——「修昔底德陷阱」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3 分鐘讓你釐清相關概念
- 【政經系列文】—— 社團幹部怎麼當?從外交決策模式來看社團管理
- 【政經系列文】——川普2.0的未來趨勢?從政策面來觀察國際局勢與社會科素養題的全新面向
素養 108課綱 學測 氣候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