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7月,美國科技億萬富翁馬斯克(Elon Musk)宣布創立一個名為美國黨(America Party)的新政黨,揚言打破長年主導國會的民主與共和兩黨結構,挑戰美國兩黨制的根基。他計畫鎖定幾個國會席次來「關鍵影響立法」,甚至希望透過數位平台與社群動員,重塑選舉邏輯。這個看似「科技新創版的政黨夢」,實際上引發了美國國內政治的制度震盪與媒體輿論的劇烈波動。
從高中生的視角來看,「成立政黨」這件事可能聽起來遙遠又政治味濃厚,但它其實正是理解國內政治制度運作、制度設計與權力分配的絕佳教材。美國向來被認為是典型的「兩黨制國家」,馬斯克這樣的「第三勢力」為什麼會出現?又為什麼這樣的政黨幾乎都難以長期生存?在本文中,筆者將帶你探討關於政黨制度類型、資源分配、政治文化與制度障礙的結構性問題。
國內政治制度速讀|馬斯克這步棋,落在什麼樣的棋盤上?
若把政治比喻成一場比賽,那麼「政黨制度」就是這場比賽的規則設計。誰能出場?能有幾隊?勝負怎麼判?這些問題,不是靠個人聲量決定,而是由國家的制度架構定義。我們先從最常見的四種政黨制度講起,從而理解馬斯克此次的行動。

這是最封閉的制度,只允許一個政黨存在,其他政黨不具合法地位。政府與政黨合而為一,政治對手被視為「敵人」而非競爭者。
例子: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北韓的勞動黨體制。
🔹 一黨獨大(Dominant-party system)
雖然法律上允許多黨存在,但實際上長期由一黨壟斷權力。這些政黨通常藉由歷史聲望、資源優勢或選區劃分等方式保持執政地位。
例子:日本自民黨(LDP)、新加坡人民行動黨(PAP)、南非非洲民族議會(ANC)。
🔹 兩黨制(Two-party system)
權力主要在兩大政黨之間交替,其他政黨難以出線。選舉制度常採「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又稱「贏者全拿」),造成小黨難以累積國會席次。
例子:美國的民主黨與共和黨。
特點:穩定性高,但代表性低。中間選民與弱勢聲音常被邊緣化。
🔹 多黨制(Multi-party system)
政治舞台上存在三個以上有實力的政黨,選民有更多選擇,政府多採「聯合執政」。選舉制度通常採比例代表制,讓小黨也能有發聲空間。
例子:德國、荷蘭、瑞典、以色列等。
🔸 多黨制的三種變體:
- 穩定聯合型(如德國):由一至兩個主導政黨定期與小黨聯合執政,政治協商成熟、政策連貫。
- 碎片分裂型(如以色列):政黨高度多元化,聯合政府經常重組,施政穩定性較差。
- 極化對抗型(如義大利過去一段時期):多黨彼此壁壘分明,政局常陷入意識形態僵局。
而馬斯克正是在美國這個典型「兩黨制」框架下,嘗試打破既有遊戲規則,創造一個足以關鍵影響政策走向的「第三勢力」。這並非只是「多一個政黨」這麼簡單,而是對整個選舉制度、政黨分配與權力制衡的挑戰。
馬斯克此舉對美國政治的影響|制度、選民與兩黨困境的三重挑戰
馬斯克成立「America Party」的行動,絕非單純「湊熱鬧」,而是牽動了美國政治制度三個核心層面:制度設計、選民結構、兩黨壓力。筆者從這三個關鍵角度來解析:
一、制度設計:第三勢力難以跨門檻
美國的「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first-past-the-post)讓第三黨難以勝選——即使獲得10%~20% 選票,只要不是第一名就全盤皆輸。這種制度設計使得第三勢力常被貼上「浪費選票」標籤,也導致許多潛在支持者因顧慮選舉結果而放棄投票。
此外,馬斯克若要讓 America Party 登上全美 50 州的選票,需要面對各州獨立的登記規則與法律門檻(例如:連署人數、政黨認證條件、財務申報要求),這代表他的組織力與資源分配需進入極度複雜的行政流程。
制度本身排除小黨勝選,但馬斯克擁有資源與媒體話語權,可能在「政治干擾」而非「執政目標」上發揮關鍵力量。
二、選民結構:吸引中間選民與政治冷感者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與美國人口普查局資料,美國長期有超過 40% 選民自認「不屬於任何政黨」(Independents),而這些中間選民、青年選民與政治冷感者正是馬斯克試圖動員的對象。
他主張「打破官僚、拒絕傳統政治」,這種語言對網路世代、科技從業者、自由派與部份中間右派具有吸引力。再加上馬斯克對科技、太空、AI、反管制議題的強烈立場,讓他的政黨有機會形成一種「價值驅動型選民共同體」。
馬斯克可能無法贏得大多數,但足以「改變選民結構」與「分裂邊界支持群」,尤其可能在搖擺州造成微幅影響。
三、兩黨困境:共和黨更怕他
最擔憂馬斯克崛起的,其實不是民主黨,而是共和黨——尤其是川普。
原因有三:
- 選民重疊:馬斯克過去資助多位保守派候選人,其吸引的族群與川普基本盤部分重疊。
- 影響籌資格局:馬斯克旗下的「America PAC」曾捐出上億美元,若資源移出共和黨陣營,將對選戰動能產生結構性打擊。
- 重新劃分話語權:馬斯克可用社群平台(X)主導輿論節奏,讓共和黨原有的媒體主場(如 FOX)遭到邊緣化。
馬斯克無意主導美國,據他本人所述及美國憲法規定,他並不具備競選總統的資格,但他可能成為議題設定與關鍵少數,這將使兩黨都得重新審視選戰策略。

高中學科連結|一場選舉變革背後的跨科學習地圖
馬斯克創黨這件事,表面上看是新聞議題,但其實涵蓋了多項高中課綱中重要的知識點。不論你是在學歷史、地理還是公民,這都是一道典型的「跨科整合型題目」。
以下整理三科的連結方式,協助你用課堂知識看懂制度與權力的變化:
學科 | 課綱概念 | 與本事件的對應說明 |
---|---|---|
歷史科 | 美國政治制度發展、第三政黨興衰史 | 美國歷史上曾有如羅斯·佩羅(Reform Party)與自由黨等第三政黨,但多半曇花一現,反映制度與文化對新政黨的排擠。 |
公民科 | 政黨制度類型、選舉制度設計、選民行為理論 | 馬斯克成立新黨正是對美國「兩黨制+單一選區制」的挑戰 |
地理科 | 社群平台的空間擴散、數位影響力與選舉地理 | 馬斯克運用 X 平台作為主要政治動員工具,跳過傳統地方基層、直接接觸選民,顛覆「地理-政黨-選區」的傳統邏輯。 |
筆者提醒:這類國際新聞其實都能轉化為學測或學習歷程素材。你可以試著從「制度比較」、「政治參與方式」、「新媒體如何影響民主」等角度延伸報告、發表或專題研究,讓學習與世界更緊密連結。
結語|制度規則背後,是權力分配的邏輯
馬斯克創黨不是一場玩票,而是對制度進行壓力測試。他讓我們看見:當社群平台、巨量資本與個人品牌結合,傳統政治制度也可能出現裂縫。筆者最後透過以下三點精華讓你會快速回顧本篇文章:
- 馬斯克挑戰兩黨制,是制度設計與新媒體動員的交會點。
- 第三勢力不易勝選,但可改變議題、分裂選票、干擾選局。
- 政黨制度比較與選舉機制理解,正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制度素養。
但這也提醒我們:制度不是永遠穩固的,它會被挑戰、被改寫,甚至被繞過。
其他高中生也看了……
- 【政經系列文】——「戒嚴」是什麼,從韓國2024年戒嚴幫你整理公民考題必備的觀念!
- 【政經系列文】—— 美國總統選舉好複雜?三個關鍵帶你了解美國總統選舉的特色
- 【政經系列文】——「修昔底德陷阱」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3 分鐘讓你釐清相關概念
- 【政經系列文】—— 社團幹部怎麼當?從外交決策模式來看社團管理
- 【政經系列文】——川普2.0的未來趨勢?從政策面來觀察國際局勢與社會科素養題的全新面向
地緣政治 外交 素養 108課綱 學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