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政治參與的風氣興起,人民比起以往更用心監督政府的所作所為,政府緩慢的行政效率時常引起社會不滿,尤其台灣在面臨地震、颱風等天災時,政府的救災及補助工作總是引起爭議,被批判作秀、未對症下藥等,有許多民間人士提議為何不將企業管理的運營模式引進公部門以提升行政效率,這些議題是否不禁讓人好奇公家機關的運作跟一般企業有何不同?又為何不能將企業管理的思維套用在公共行政上?

什麼是公共行政?
要探究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的差別,我們首先要知道何謂公共行政,公共行政的監視範圍很廣,前政大公行教師張潤書表示:「行政即是公務的推行,舉凡政府機關或公務機構的業務,如何使之有效推行,即為行政」,總的來說,政府組織基於公共性,為解決社會議題、保護民眾安全、提供公共服務與利益所產生的決策與作為皆是公共行政,而公共行政涉及的事務相當廣泛,包含行政實務與行政理論
- 行政實務:政府機關處理實際行政問題所涉及的各種事務
- 行政理論:對行政事項的重要概念、命題及意涵等,進行有系統的分析、研究,並界定彼此關係,以做為行政運作準據的學問
為什麼需要公共行政?
現在我們知道了公共行政就是政府對於社會的一切干預,但為什麼我們會需要政府的介入呢,放任市場自由競爭不是能使效率最大化嗎,這時候就得談到公共行政著重的「公共性」。
市場有良好的效率固然好,但是效率卻不是唯一有助於社會福祉的因素即便是市場活動十分有效率,能夠產出豐富的財貨和服務,然而在分配這些資源給社會成員時,就可能出現不公平的現象,因此政府行為的兩層意義在於讓失靈的市場重新恢復效率(處理市場失靈問題)與讓市場上的財貨、服務及酬勞能更公平的分配給社會成員(資源重分配)。
什麼是企業管理?
聊完公共行政,我們再來了解企業管理的定義,企業管理又可分為兩個部分,組織與管理,組織指的是管理者在組織中工作,將人員做刻意的安排,以達成某些特定的目標,而管理則是指運用有限資源,協調並監督他人的工作,使組織目標能藉由他人之力,有效率及有效能地完成,基本上,企業管理就是要影響他人行動,幫助組織或部門透過行動來完成工作,而管理者影響行動的方法有幾種
- 直接管理行動(如合約談判、管理專案等)
- 管理擔任行動的員工(如激勵團隊、建立團隊、組織文化等)
- 管理驅使員工行動的資訊(如預算、目標、任務分派等)
公行 V.S. 企管
看到這裡,你可能產生疑問:「看起來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並不互斥,為什麼說不能將企業管理的高效率套用到公共行政上呢?」形式上兩者並不互斥,甚至可以說十分相似,但兩者所追求的目標及出發點等「內在」並不同,接下來就讓我們從不同面向切入,看看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到底有何差異。

目的與動機不同
公共行政追求的是整體社會的公共利益,決策的產生以人民福祉為依歸,且為了讓人民放心,從開始到最後的決策過程需要保持絕對的公平、公正與公開,而企管則是以個人私利為第一優先,在決策的制訂上通常只考量金錢與價格。
政治考量與管理因素不同
必須承認,雖然人民對公共行政的期望是保持中立,但公共行政自誕生以來就一直受到政治力量影響,除了公共利益以外也服務政治價值,因此公共行政的決策與行動往往受到政治監督,而企業管理需考量經營方針,所做的決策要考慮市場走向、投資者的想法及獲利,不太會為了政治目的而做決策。

決策程序及彈性不同
公部門的行事必須嚴格依照正當程序、依法行政等原則,且由於公共政策須順應民意、回應大眾期待,整體決策形成的週期便會被拉長,而在企業中決策的形成可能就是公司內部一場會議的事,相比公部門較為壟斷,因為要依法行政,所以公部門開放程度較低;因為要符合正當程序,所以回應環境的速度較慢。
管理重點、目標的評估不同
以實際接觸的業務種類來說,公部門常接觸的業務有法令規章、權責劃分、公共政策的制定等偏向法律、政治、文書處理的工作,且在事後的評估中,公部門會優先檢視針對公共利益、公共目的、社會福祉等面向進行檢討,對私部門來說,常接觸的業務內容則是行銷、市場研究、會計等金融、市場分析的工作,目的在追求利益。

透過上述資料,可以發現公部門重視的評估目標的定義較為模糊,需要大範圍的檢視及長時間的討論以達到改進和順應民意的目的,而私部門所評估的目標較為明確,需要的是精準分析、創意及跳脫框架的思考來增加業績。
公行、企管人才類型比較
認識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的差別後,你是否想知道自己適合哪一個科系導向呢?
接下來讓我們來比較兩種模式需要的人才有何不同。

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雖然都屬於組織運作與管理領域,但兩者的核心目的與價值取向卻截然不同。公共行政以「服務社會、追求公共利益」為中心,而企業管理則以「創造利潤、提升競爭力」為目標。由於目的不同,兩者在所需的人才特質上也展現出明顯差異。
首先,公共行政適合具有公共服務精神與社會責任感的人。公共行政的工作關係到社會公平、人民福祉與政策執行,因此從業者必須具備正直誠實的品格,能在利益衝突中堅守原則,維護公正與法治。同時,公共行政需要能與民眾溝通、協調不同部門意見的人才。這樣的人通常做事細心、有耐心,重視程序與制度,願意為社會整體利益付出,而非追求個人功利。
相對地,企業管理則適合具有進取心與創新能力的人。企業處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管理者必須具有靈活思維與果斷決策的能力,能迅速因應變化、掌握機會。這類人才重視效率與成果,勇於承擔風險,並具備策略思考能力。此外,企業管理也強調團隊領導與溝通協作,能激勵員工、整合資源,使企業持續成長與創新。
在性格特質上,公共行政的人才較重視穩定與公正,講求「做對的事」;而企業管理的人才則著重效率與成果,追求「把事情做成」。公共行政講究制度化與程序性,適合務實、耐心、具責任感的人;企業管理則鼓勵突破與創造,適合積極、有企圖心、願意承擔挑戰的人。
| 面向 | 公共行政 | 企業管理 |
|---|---|---|
| 核心目的 | 服務社會、追求公共利益 | 創造利潤、提升競爭力 |
| 價值取向 | 公平、公正、責任 | 效率、創新、成果 |
| 適合的人才特質 | 誠信正直、穩重細心、關懷社會 | 積極進取、靈活創新、目標明確 |
| 重視的能力 | 溝通協調、政策分析、依法行政 | 策略規劃、決策能力、領導管理 |
| 工作風格 | 穩健務實、重視程序 | 果斷靈活、重視成效 |
結語
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在運作模式上確實相似,但兩者涉足的領域不同、對於人才的要求就有所差異,綜合來看,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價值導向。前者以社會責任為核心,強調公正與服務;後者以市場導向為主,注重創新與成效。
無論選擇哪一領域,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特質與興趣,選擇能發揮長處、實現價值的方向。只有找到與自身性格相符的舞台,才能在職涯中真正展現潛能,為社會或企業帶來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