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個月如火如荼進行的「 暑期彎道超車計畫 」圓滿的結束了!在這次的活動中除了邀請不同社群自媒體創作者分享不同主題的線上講座外,也與綠洲計畫合作了一系列特殊選才相關的講座分享,相信大家都從學長姊身上學到很多在未來很受用的內容!錯過這次活動的同學們也不用擔心,持續關注拉課IG(@ eport_lucker)就可以在第一時間關注到我們的活動消息~
本篇文章就讓筆者帶你一起回顧拉課與啊A(@ ingaviva_ )合作的生涯講座吧!
⚠️ 編按:以下內文節錄於啊A講座內容,筆者只會針對內容做整理以及簡單小補充!
同是「生涯」淪落人?提升價值,從破圈開始
你知道你讀書是為了什麼嗎?讀書其實跟生涯探索密不可分!
高中讀書的目的跟大學的目的一樣嗎?為什麼講生涯探索還要講到讀書?讓啊A為大家解密讀書與生涯探索的關聯性。
高中讀書最大的目的是為了升學,而大學讀書最大的目的是為了自己,但總歸來說,讀書之於自己而言,最重要的還是提升選擇的可能性。
舉例來說,如果你只有A工作的能力,你就只能選擇A工作,但當你同時擁有A工作的能力跟B工作的能力,你仍然可以根據自我意願選擇A工作,但你也可以因為其他外部因素選擇B工作。
編按:讀書跟生涯探索應該是共同進行的,在新課綱下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去進行生涯探索,但為了讓我們在未來可以不受限地依照自己的興趣、外在因素考量去選擇,讀書跟生涯探索同樣的重要。
時間效率的提升,時間焦慮的養成
首先,我們可以先試想一下,你要達成你心中的理想還剩多久時間?又或者更現實一點地想,距離你出社會還有多久時間?
時間焦慮並不是要對時間的流逝有過多的焦慮感,而是要有意識地思考我們的時間有限,完成事情的步驟有哪些,針對這些步驟要怎麼合理安排而不會浪費時間。
現在新課綱下的我們都必須同時兼顧課業、學習歷程、課外活動、戀愛等等,那我們怎麼兼顧這麼多事情呢?啊A跟我們分享幾個可以提升時間效率及時間單位價值的做事方法與思維:
- 提升時間的單位價值:追求效果模式而不是追求「看起來很努力」
- 把學習從「時長化」改成「目標化」:制定目標及達成方法而不是只在意花很多時間
- Work hard, play hard:該讀書的時候努力讀書,該玩的時候認真玩
- 認識到哪些事情對你來說是重要的並排序事件優先級
透過認識到自己有什麼事情是重要需要優先做的、時間有多少,並且了解到時間安排後的成本與後果,就可以讓你的時間效率大大的提升!
打破舒適圈才是真正的探索:成長破圈模型
我們常常在日常中提到,探索就是要「打破舒適圈」,但你真的知道要怎麼做嗎?
首先我們必須先認知到一件事,如果一直待在你原本已經熟悉的圈子或者做著你本來就會的事情,那就不是探索,也不是打破舒適圈,這只是經驗的累積與練習。
想要打破舒適圈,你必須先了解某一件事情它對你而言是在成長破圈模型的哪一個階段。
例如,你很逃避或害怕做學習歷程,那你可以先想想看,使你害怕而不敢踏出第一步的阻礙是什麼,透過釐清造成自己不敢前進的阻礙後,可以去解決與克服,讓自己跨出第一步進行更多的嘗試與學習而進入學習圈,最後經過不斷的經驗累積可以到達自在圈最後回到舒適圈,這樣的過程才是有進行探索及學習的打破舒適圈。
👉🏻 想更了解成長破圈模型:踏出舒適圈,成為與眾不同的普通人
別讓資訊落差成為你成長的絆腳石
有的時候我們會在別人的報告中發現,其實我可以加個頁碼、可以再多加幾個文獻參考分數會更高,但那就代表我們的能力比別人差嗎?其實不是,我們只是缺了給予我們建議的人,缺在信息差。
編按:信息差意思是雙方擁有信息不同,而其中一方需向對方請教。
信息差的本質主要分成以下三種:
- 資源差:我有,別人沒有
- 能力差:我會,別人不會
- 認知差:我懂,別人不懂
很多事情的價值就建立在信息差的這三個部分上,但常常我們自身思考上的一些迷思會讓我們忽略掉這些價值,比如我就是不適合、我的能力就是沒有很好、資源就是沒有很好等等。
資源不平等是不爭的事實,但不代表我們一定比別人差,因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擁有非常好的工具——網路,透過網路我們可以去弭平很多資源或者信息上的差距,啊A也在講座中提供很多不同的資源給大家做參考:
- Skyline
- 獎金獵人
- Lucker 拉課
- iData 智媒數據大平台
- 學校官網、臉書社團
以上的資源可能比較多偏向大學生們可以使用的網站!如果高中生想要找到其他活動、比賽、營隊等等資訊,可以到 E-port 去做搜尋,網站內彙整了很多高中生可以參加的各種活動,讓你可以輕鬆弭平資源差!
啊A熱心回答的 Q&A
聽完啊A的講座或者看完上述的內容,你是不是也聯想起一些自己過往的經驗而產生了一些疑問?筆者挑選了講座中同學們提到的幾個問題,並附上啊A的回覆跟大家做分享。
Q1:常常把事情攬在自己身上,導致自己事情太多做不完壓力很大怎麼辦?
啊A:
把事情下放給其他人並信任團隊中的成員是很重要的!
身為組長,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做所有的事情會比較安心,也會覺得如此一來,事情比較容易在自己的掌控之內,但其實明明就有很棒的組員在你的身邊可以協助你處理很多團隊內的事情,不然你就不會找他們了。
這邊可以提到兩種思維模式:
- 工人思維:想著只要努力就有收穫、讀書讀得多就一定會上好大學,只要不斷努力就可以成為傑出工人
- 商人思維:透過組成團隊讓不同成員負責自己擅長的部分達成借利的效果
了解這兩種思維後就可以知道,有的時候,不是每件事情你硬著頭皮去努力就會有好收穫,反而是組成團隊,各自負責自己擅長的是,去溝通、協商,最後可以達成很好的成果。
我自己後來更多在做的事情是盯進度,而不會去干涉副組長或其他組員的做事方式,基於信任自己的組員也是很有能力、可以學習的人,所以在專案需要負責的種種項目下,我會下放其中幾個項目給組員們進行,而不是所有事情都親力親為。
Q2:怎麼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
啊A:
我自己是ESTJ,大家如果玩過MBTI的話,可能可以比較好理解,這個個性的人就是比較固執,會喜歡依照經驗談去做事,但我就是要打破自己固有的思維,去接受別人的指教,才有可能去培養自己的思維或者其他能力。
另外,我也會去觀察別人的思考方式,透過閱讀一些書籍可以看到一些成功者他們是如何去思考一件事情。
編按:提供啊A簡報內的思維模型給大家參考自己可以培養哪些思維模式。
Q3:怎麼規劃自己的生涯?怎麼確定自己想這麼做?
啊A:
推薦大家可以找自己可能的能力範圍或者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一點點的事情去做。
例如有文字能力,可以嘗試去寫企劃書,它算是有文字能力的體現,卻又可以看出其他的能力特質,這個過程假如你很喜歡,那說明你是很有執行力而且比較擅長做管理,那如果你不喜歡的話,就說明你不是那麼適合。
不需要真的跨一大步或者花很多時間去做某件事,其實你只要踏出一小步,你就可以多了解自己一點點。
結語
學生規劃生涯與時間的5大法則:
- 為了在未來可以不受限地依照自己的興趣、外在因素考量去選擇,讀書跟生涯探索同樣的重要
- 有意識地思考時間流逝,才能有效安排執行步驟
- 追求效果模式,而不是「看起來很努力」
- 釐清自己學習與成長的阻礙去跨出舒適圈
- 網路資源搜尋盡可能弭平資源不平等
謝謝啊A跟我們分享這麼多關於她自己規劃生涯、管理時間以及做事情的思維方法,讓參與的同學們都收穫滿滿!
這次沒有參加到講座的同學們也不用擔心,只要持續關注拉課IG 以及 E-port 就不會錯過下次的講座活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