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理性題」並不等於要你壓抑情感,而是要你用清楚的邏輯與有條理的分析去回應問題。理性題的關鍵在「思辨力」,既然考「思辨」,那他考的不是你能寫多美、能多感人,而是你能不能釐清一個問題的核心、建立觀點、提出論證、再收回結論。換句話說,理性題你可以把他當作是一場書面辯論,你的每一段都要有邏輯支撐、有立場依據。
近年來的學測作文趨勢,越來越強調「公共思考與個人觀點的平衡」。考你能不能用理性分析,把抽象概念化為具體思考。因此,寫好理性題並不是要「冰冷的書寫」,而是要「冷靜地思考」。筆者將帶你從教授與閱卷老師的角度出發,拆解理性題的評分邏輯,並教你如何審題、組織與論證,讓你的文章在理性中展現思辨的溫度。
從教授的標準看起|閱卷老師到底在找什麼?
要寫出高分的理性題,最有效的第一步,倒不是直接先看滿分範文,反而是要先了解教授到底在看什麼、想看什麼。根據大考中心公布的《國文作文分項式評分指標》,閱卷老師在看一篇作文時,心裡會有四個分項清單:
| 評分項目 | 佔比 | 老師想看到的重點 |
|---|---|---|
| 題旨發揮(40%) | 思想清楚、觀點有深度、論點能回應題意 | 不離題、不空泛,有中心思想 |
| 資料掌握(20%) | 舉例恰當、能整合題幹資料或社會現象 | 舉例能支撐論點,而非僅是堆砌事件 |
| 結構安排(20%) | 條理分明、有邏輯的起承轉合 | 前後呼應、層次清楚、結論收得乾淨 |
| 字句運用(20%) | 用詞準確、文句順暢、有修辭但不浮誇 | 語氣自然、論述具理性力度 |
核心理念
評分強調「內容思辨+表達清晰」兩者並重。
簡單說,想拿 A 等 的關鍵是:
- 有完整主題發展(不離題、不空泛)
- 有例證或材料(非空話)
- 結構明確(開頭、轉折、收束清楚)
- 語句順暢(自然、有邏輯)
審題為關鍵|想寫對題,先想對問題
許多考生的作文不是寫得不好,而是寫錯方向。而這一切的根源,通常是出在沒有真正看懂題目。
什麼叫「審題」?
審題絕非單純「閱讀」題目,而是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 題目要我談什麼?(主題)
- 我該從什麼角度談?(立場)
- 我能用什麼例子支持?(論據)
舉例來說:若題目是〈真相的重量〉,許多考生會直白地寫「做人要誠實」,這絕對太淺。
真正的審題,是問:「為什麼真相有重量?它影響了誰?何時說出真相反而困難?」
筆者認為這樣的思考層次,才是理性題真正想考的東西。

結構與技巧|如何讓文章「有理、有勢、有節」
在學測國寫理性題中,文章結構決定你能不能讓教授「看懂你的思考」。
無論題目是〈支持「經驗機器」嗎?〉還是〈福爾摩斯與華生對話〉,高分的文章都同時具備三個特質:
「有理」——想法清楚;
「有勢」——例證有力;
「有節」——收放得當。

有理:立論清楚,思路可見
理性題最怕的是「你一直在講道理,結果講到最後你不知道你自己的重點在哪裡」。
所以開頭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中心論點」,讓老師三秒內知道你想說什麼。
歷屆題示範:
題目〈支持「經驗機器」嗎?〉
可以立論:「真正的快樂來自現實的真實體驗,而非虛構的美好幻覺。」
技巧提示:
- 每一段開頭要能「回答上一段的問題」,例如:「為什麼真實比幻覺重要?」、「為什麼感性不等於衝動?」
- 在段落轉折使用「由此可見」、「換言之」等提示語,讓邏輯像階梯一樣明確上升。
有勢:例證貼切,論據有支撐
「勢」是文章的推進力。你的例子要能支撐論點,而不是分散焦點。
閱卷老師看的是你舉的例子是否有說服力。
歷屆題示範:
- 題目〈玩物喪志或玩物養志〉
可舉例:「達文西因熱愛觀察飛鳥而發明滑翔翼,絕非沉迷,而是從玩物中養志。」 - 題目〈不老騎士,樂齡出遊〉
可舉例:「當銀髮族勇敢上路,展現出的是不畏懼年歲增長的反叛精神。」
技巧提示:
- 舉例後一定要有「分析句」,例如:「這顯示真正的熱情是能引導自我成長的原動力。」
- 沒有分析的例子,就像沒方向的素材,只能堆砌,不能說服。
有節:收放得當,收尾有力
一篇文章若開頭立得高、中段寫得滿,最後卻沒「收」,整體氣勢就會散。
有節的文章懂得在最後「回到問題的核心」。
技巧提示:
- 收尾可採「回扣題目」或「價值昇華」兩種法。
- 最後一句若能表達思考的完整,老師會覺得你寫的是一篇「有節奏的論述」,而非零散的感想。
結語
國寫的「理性題」之所以困難,不在於它難寫,而在於它要求我們在短時間內展現清楚的思考脈絡。作為考生的你不需要華麗的詞藻,也不必追求驚人的金句,只要能把一個觀點講清楚、講完整、講有邏輯,就已經超過大部分考生。
- 從閱卷者角度出發→ 理性題的高分關鍵在「邏輯與結構」,先掌握教授在看什麼,再決定怎麼寫。
- 審題是核心功夫→ 題目每一個字都有意義,寫對題、想對問題,才能走在正確的方向。
- 用理性展現溫度→ 理性題不是冷冰冰的論文,要將他轉化成兼顧邏輯與人性思考的作品。
在理性題中,最動人的地方從來不是你寫得多激昂,而是你在複雜問題中仍能冷靜、誠實地思考。學習做到既有分析的深度,又保留一定的人文溫度,便是成功。
其他高中生也看了……
- 【政經系列文】——「戒嚴」是什麼,從韓國 2024 年戒嚴幫你整理公民考題必備的觀念!
- 【政經系列文】—— 美國總統選舉好複雜?三個關鍵帶你了解美國總統選舉的特色
- 【政經系列文】——「修昔底德陷阱」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3 分鐘讓你釐清相關概念
- 【政經系列文】—— 社團幹部怎麼當?從外交決策模式來看社團管理
- 【政經系列文】——川普 2.0 的未來趨勢?從政策面來觀察國際局勢與社會科素養題的全新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