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為清華大學通識中心自主學習成員)
2025 年,亞洲地緣政治的棋盤再次出現新的變化:東帝汶正式加入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成為第 11 個成員國。這個人口僅約 140 萬、面積不及台灣四分之一的年輕國家,卻在此刻被納入區域核心組織,絕非單純的外交禮節或象徵性舉措。
事實上,東帝汶的入會時機,正處於美中對立加劇、全球秩序多極化的轉折點。當歐美重新結盟、印太戰略推進、南海議題升溫,東協在區域架構中的角色再度被推上檯面。
東帝汶加入的時機——中美對立下的地緣節點
東帝汶正式加入 ASEAN 的時間點,恰恰踩在國際結構劇烈擺盪的節骨眼上。2020 年代後期的亞洲,早已不是冷戰式的陣營對峙,而是一場區域秩序重組的多層博弈。在美國對全球發起對等關稅、中國透過多元結盟的雙重壓力下,東協的角色越來越像是兩股力量之間的緩衝地帶。

對東帝汶而言,這個時機筆者認為絕非偶然。
- 一方面,該國希望藉由加入東協,獲取區域安全與經濟的制度庇護,在強權競爭中穩固主權地位。
- 另一方面,對東協內部而言,接納這個新成員是對外展示「區域包容性與主導性」的訊號。
中美拉鋸之下,東協若無法鞏固自身內聚力,將淪為地緣衝突壓力下的被東方。
而東帝汶的加入,恰恰象徵東協要在「外部壓力加大之時」反向整合,用擴張來換取自主,用包容來鞏固中立。
這樣的策略並非首次出現。1999 年,柬埔寨的加入正值亞洲金融風暴後的區域動盪;如今東帝汶的入會,則發生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南海緊張升溫之際。
訊號——更團結的區域,共同面對兩極強權
東帝汶的加入,絕非僅是單純的外交禮儀,更是一個清晰的訊號:東協要以「團結」作為回應強權競爭的語言。這個訊號有兩層含義——內部是鞏固成員間的合作認同,外部則是向美中兩極發出訊息:「東南亞是一個具備團結、具備力量的區域共同體。」

在美中對抗日益明確的印太格局下,東協面臨的挑戰不再只是經濟合作,而是如何維持政治中立與外交自主。由於中美兩者者皆將東南亞視為戰略樞紐,而東協此時選擇吸納東帝汶——這個曾受殖民與侵略、卻堅持獨立的小國,旨在強調區域組織的獨立性以及「擁有集體施壓的能力與可能」。
對應指標——觀察歐盟的下一步
若要理解東協此刻的相對的團結程度,就不能忽視它在制度結構上最常被拿來對照的對象——歐盟(EU)。兩者皆源於區域合作的理想,但東協一直拒絕「歐盟式一體化」,更傾向以「共識與彈性」維繫團結。然而,在全球格局再次走向陣營化的今天,歐盟與東協卻都面臨相似的挑戰:如何在大國壓力下維持內部一致性。

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歐盟的動向或將成為觀察東協未來的指標。
歐盟在俄烏戰爭後展現出空前的安全整合,北約與歐盟的邊界逐漸模糊;而東協是否會在南海、台海或印太議題升溫時,展現類似的集體安全姿態?這將是未來十年最關鍵的觀察點。
另一方面,歐盟與東協的差異也揭示出亞洲特有的外交智慧。
- 歐盟各國透過交出部分國家主權強化軍事、外交、經濟的一致性;
- 東協則以關係為基礎,透過文化共識與政治平衡維持整合。
因此,若歐盟的下一步是深化集體的一致,東協的對應方向可能是以包容性的擴張維持影響力——透過納入更多成員、更多對話平台,來平衡外部壓力與內部多樣性。
結語
東帝汶的加入,遠超過單一國家融入區域的外交事件。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代亞洲在強權夾縫中的集體選擇:當世界逐漸走向對立與封閉,東南亞選擇以包容性作為回應,以團結作為自我保護的手段。
- 中美對立下的入會象徵,標誌著東協在全球緊張局勢中仍堅持「自主與平衡」的原則。
- 東協以擴張為自我鞏固的手段,展現出面對強權壓力的外交智慧。
- 歐盟的行動將成為觀察區域整合未來的重要風向,東協的選擇將持續考驗「亞洲式團結」的韌性。
當國際局勢走向對立,東協以東帝汶的國旗再度宣告:這片多語、多宗教、多體制的土地,仍選擇以共識代替對抗,以連結取代壁壘。而台灣是否能在這樣的浪潮之中,透過外交的靈活與平衡,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維繫國家安全的一席之地,則是我們另一個很值得觀察的重點。
其他高中生也看了……
- 【政經系列文】——「戒嚴」是什麼,從韓國 2024 年戒嚴幫你整理公民考題必備的觀念!
- 【政經系列文】—— 美國總統選舉好複雜?三個關鍵帶你了解美國總統選舉的特色
- 【政經系列文】——「修昔底德陷阱」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3 分鐘讓你釐清相關概念
- 【政經系列文】—— 社團幹部怎麼當?從外交決策模式來看社團管理
- 【政經系列文】——川普 2.0 的未來趨勢?從政策面來觀察國際局勢與社會科素養題的全新面向
地緣政治 外交 素養 108課綱 學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