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課堂,對筆者而言不僅僅是知識的輸入場域,更是筆者實踐夢想的起點。每一次選課,都不只是為了修滿學分,而是出於一個更長遠的藍圖——未來成為能夠立足國際舞台的外交官。正因如此,我在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學士班的學習歷程,始終環繞著一個核心:如何結合法律、經濟、國際關係與永續,打造一套跨領域的專業基礎。
本文將分享筆者在課內的收穫:從為什麼這樣配課,到各別科目的具體學習,再到跨領域的整合視角,以及除了專業知識之外,我所累積的軟實力。希望能藉由這樣的梳理,展現課堂如何一步步塑造我成為未來的自己。
我的課內所學,為什麼要這樣配課
在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學士班(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 of Tsing Hua),最大的自由就是能夠依照自己的志向,去設計一套專屬的學習藍圖。對筆者而言,這份藍圖清晰而具體——成為一名能在國際舞台發揮影響力的外交官。因此,我的配課方式,從一開始就圍繞著「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y)的精神展開。
我選擇主修法律,因為國際規範與條約是外交的根基;同時副修經濟,以理解貿易、金融與全球市場的運作邏輯。而在此基礎上,我修習了能源科技與永續社會學分學程,這不僅是因應氣候變遷時代的挑戰,更是因為外交官在未來勢必需要能源與永續議題的了解。另一條路徑則是地緣政治與企業經營學分學程,幫助我從戰略與商業的角度思考國際關係。
➡️ 有關於更多資訊:清華學院學士班
此外,語言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礎,因此筆者同時投入法文學習,並持續累積國際法、永續治理的專業知識。這樣的配課,不單是學分的組合,而是為了讓自己能以「多重視角」理解世界,並在未來的外交工作中找到最佳立場。

各別科目的收穫分述
法律
在法律課程中,筆者從基礎法學方法(憲法、刑法總則、民法總則……等)到專業的國際法(國際經濟法、國際太空法……等),逐步培養出條理化的思維。法律的訓練要求我先釐清事實,再套用規範、分析爭點,最後得出結論。這種結構化的思考方式,不僅能應用於司法問題,也能在外交談判中幫助我理清複雜情境。

經濟
副修經濟讓筆者得以理解市場與制度之間的運作邏輯。無論是供需模型、總體經濟政策,還是國際貿易與金融,這些知識都讓我能從數據與模型的角度解析國際現象。外交談判往往涉及經濟利益,有了這些背景,我更能評估不同政策的成本與效益。

永續與能源
在「能源科技與永續社會學分學程」中,筆者不只學到永續發展的理念,更接觸到碳中和、能源轉型等全球核心議題。當前的外交談判,往往離不開氣候變遷與永續承諾,因此這些課程對我的未來特別有價值。

地緣政治與企業經營
此學程幫助筆者從「戰略」與「經濟」兩個角度觀察世界。透過地緣政治的課程,我更理解國際權力的分布;而企業經營的內容,則讓我看見跨國企業在外交與國際合作中的潛在角色。這種結合使我能將國際政治與經濟利益同時納入考量。

語言與文化
除了專業課程,筆者投入法文學習,並持續提升英文表達。語言是理解文化的鑰匙,也是在外交場合中展現專業的基礎。透過語言課程,我逐步建立跨文化溝通的能力,這將成為未來駐外工作的核心工具。

| 修課領域 | 學習重點與收穫 | 未來外交應用 |
|---|---|---|
| 法律 | 條理化思考、案例分析、規範架構 | 條約談判、國際爭端解決 |
| 經濟 | 供需模型、政策分析、貿易金融理解 | 評估政策成本效益、國際經貿協商 |
| 永續與能源 | 氣候變遷、碳中和、能源轉型 | 應對全球永續議題、參與氣候外交 |
| 地緣政治與企業經營 | 國際權力格局、跨國企業影響力 | 從戰略與商業角度理解國際關係 |
| 語言與文化 | 法文學習、跨文化溝通 | 國際場合交流、建立跨文化理解 |
跨領域視野的整合
單一學科能夠提供深度,但外交工作的挑戰往往需要跨領域的廣度。對筆者來說,課內所修習的法律、經濟、永續與地緣政治,並不是各自獨立的拼圖,而是相互扣合、交織成完整圖像的拼板。

例如,在國際貿易爭端中,法律規範提供了裁決的依據;經濟模型則能說明政策的影響;地緣政治的分析幫助我判斷背後的戰略考量;而永續發展則提醒我們不能只追求短期利益,而要兼顧長遠的環境責任。這樣的整合,使我能同時從規範、利益、戰略與價值四個面向理解國際事件。
| 面向 | 課內知識來源 | 在外交中的意義 |
|---|---|---|
| 規範 | 法律 | 提供談判與國際秩序的法律基礎 |
| 利益 | 經濟 | 衡量政策選擇的成本與效益 |
| 戰略 | 地緣政治與經營管理 | 分析權力格局與行動背後的戰略考量 |
| 價值 | 永續、能源與文化 | 確保政策兼顧環境責任與世代公平 |
跨領域不只是知識的並列,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當筆者面對國際議題時,我能訓練自己像律師一樣縝密、像經濟學家一樣精算、像戰略家一樣全局觀察,同時不忘作為公民的永續責任。這正是我在課堂中最珍貴的收穫:培養出一種能夠跨越學科邊界的整合視野。
領域知識以外的收穫
除了專業知識,課堂還帶給筆者許多「隱性能力」的養成。這些能力雖然不會直接出現在課程大綱上,卻在一次次報告、討論與寫作的過程中逐漸累積,成為我未來踏上國際舞台的重要基石。
- 邏輯與縝密思考。不論是法律案例的分析,還是經濟模型的推導,都要求我在推理時避免漏洞,確保每一步都有根據。這種訓練讓我在面對複雜議題時,能夠拆解並逐一處理。
- 口條與表達能力。許多課程需要上台簡報或模擬辯論,讓我學會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抓住重點,用清楚的語言傳達觀點。這對未來參與國際會議或外交談判將有極大助益。
- 世界觀的拓展。課程不只是知識輸入,更是一扇窗,讓我看見不同文化與國際事件背後的多重視角。這使我逐漸培養出跨文化理解與同理心,能夠站在他國立場思考。
- 跨域應用的能力。我學會將一門課的思維模式應用到另一個領域,例如用經濟的成本效益思維來補充法律分析,或用永續的價值觀來審視地緣政治。這種靈活性,是未來面對多變國際局勢時不可或缺的特質。
課內的學習,除了「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的培養,這些邏輯、口條、思維等能力更是在未來快速變化的國際舞台中得以生存且耀眼的關鍵。

結語
大學課堂對筆者而言,不只是知識的學習場域,更是筆者逐步建構人生藍圖的基石。每一次的選課與學習,都是我通往外交之路的一環。筆者最後整理了本文中最為重要的三個要點,幫助讀者們理解文章的精隨:
- 跨領域整合:法律、經濟、永續與地緣政治相互交織,塑造完整的國際視野。
- 軟實力養成:邏輯、口條、縝密思考與跨文化理解,成為專業之外最寶貴的收穫。
- 未來指向:課內學習不僅回應當下的學術挑戰,更為我未來的外交志業奠定堅實基礎。
回顧這一路的課內學習,筆者更加確信,知識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面對真實世界的挑戰。大學課堂帶給我的,不只是專業能力,更是一種整合世界、理解世界的思維方式。未來,不論在外交舞台或國際事務中,我都希望能將這些課內所學化為行動,成為推動改變世界的一股力量。
命定之人並不靜候差遣,而是應運而生。他們不尋求認同,是以自身存在印證命運之必然。
安德魯.羅伯茨(Andrew Roberts)《邱吉爾:與命運同行》
其他高中生也看了……
- 【政經系列文】——「戒嚴」是什麼,從韓國 2024 年戒嚴幫你整理公民考題必備的觀念!
- 【政經系列文】——「修昔底德陷阱」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3 分鐘讓你釐清相關概念
- 【政經系列文】—— 社團幹部怎麼當?從外交決策模式來看社團管理
- 【政經系列文】——川普 2.0 的未來趨勢?從政策面來觀察國際局勢與社會科素養題的全新面向
學習歷程 自主學習 課內知識 大學生活 跨領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