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聽到「企劃書」,腦中是不是馬上浮現滿滿的 PPT 頁面?或者還記得上一次老師或是評審說「這個企劃沒抓到重點」時的挫折?其實,寫企劃書從來不只是「填格式」,它更像是一場邏輯與說服的比賽。如果你的企劃沒有打中痛點,再漂亮的排版也沒人會買單。
今天,不只要教你怎麼寫出一份企劃書,還要談談背後最重要的能力:問題洞察與解決力。因為,當你能看見問題的核心,你的企劃自然會更有說服力、更能打動決策者。
一、為什麼企劃能力和問題洞察力這麼重要?
先來想像一個場景:
你剛花了三天三夜,做出一個自認為超有創意的活動企劃。你自信滿滿交給老師或是委託你執行計畫的主管,結果他看完只回一句:「這個東西,我們現在不需要。」
為什麼會這樣?問題往往不是「你的創意不夠」,而是「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企劃的價值在於「解決問題」而不是「展現創意」。
一份成功的企劃,不只是漂亮的點子,而是清楚告訴對方:
- 這個問題存在
- 這個問題值得解決
- 你的方法能有效解決
如果缺少第一步,就算後面做得再細,也只是一份「好看但沒用」的企劃。
思考問題 1
「當你準備提一個企劃時,你有沒有問過自己:這個問題真的存在嗎?它對誰重要?」

二、企劃書的核心結構,不只是格式
很多人一寫企劃書就 Google「企劃書模板」,然後把欄位填滿,覺得完成了。但這樣寫出來的東西,往往像填問卷一樣,沒有故事、沒有邏輯,最後被擱在一旁。
1. 問題與現況分析(Why)
企劃第一步要回答「為什麼要做?」而不是單純寫「因為大家覺得重要」。請用數據呈現問題現況,讓讀的人感覺問題急迫且必須解決。
例子:「去年社團迎新活動報名人數只有 30 人,比前一年下降 50%。問卷顯示 70% 的大一覺得活動內容偏無聊、互動不夠。」這樣才能讓老師或贊助商理解,你不是為了辦活動而辦,而是因為「參與率大幅下滑」這個具體問題。
2. 目標與成果(What)
目標不能模糊,例如「提升參與感」,這種說法無法衡量,也沒有說服力。請寫明確可量化的 KPI。
例子:「這次活動目標是吸引 50 名大一參加,活動後問卷滿意度達 90%,並讓社團 IG 粉絲數從 500 人增加到 800 人。」這樣別人會覺得「有數據、有期限、有驗證方式」,而不是空喊口號。
3. 策略與解決方案(How)
策略不是「辦活動」或「加強宣傳」這麼簡單,還要解釋「為什麼這樣做」。
例子:「選擇 IG Reels 宣傳短片,因為根據上學期經驗,Reels 的互動率比一般貼文高 3 倍,且能快速觸及大一族群。」再舉一個:「邀請校園 KOL(如人氣社團幹部)分享活動,因為同儕推薦比單純廣告更能影響大學生決策。」
4. 執行計畫(When, Who, Where)
請具體列出每個階段要做什麼,誰負責、什麼時間完成,最好搭配時間軸或甘特圖,避免只有一句「活動前宣傳」。
例子:「8/1–8/7 完成報名頁設計(負責人:小明);8/8–8/14 IG 首波宣傳(負責人:小美);8/20 舉辦活動(地點:活動中心 A302)。」這樣老師一看就知道進度,大家也不會互相推責。
5. 預算與風險控管
別只寫「飲料 5,000 元、其他雜支 10,000 元」,這會讓老師懷疑你的計畫不夠嚴謹。
例子:「飲料 50 杯 × 35 元 = 1,750 元;講師費 2 小時 × 1,500元 = 3,000 元;IG 廣告投放 2,000 元。若報名人數未達 30 人,則追加 500 元廣告費,並請社團大使進行人際宣傳。」這樣可以讓審查者覺得你考慮到「計畫失敗時的備案」。
6. 成果評估
最後要寫「怎麼檢驗成果」,而不是辦完活動就結案。
例子:「活動後一週內回收至少 80% 問卷,滿意度達 90%;追蹤 IG 粉絲數變化(預期增加 300 人);參加人數達到 50 人目標。」並標註「檢驗時間:活動後 7 天內,由公關組負責彙整」。這樣計畫才有閉環管理,不是「辦完就算了」。
企劃應該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從「為什麼做」到「怎麼做」,而不是資料拼湊。
三、問題洞察力: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寫出有力的企劃
寫企劃之前,先問問自己:「我們解決的問題,真的是問題嗎?」
第一段:為什麼解決問題前要先「問對問題」?
寫企劃前,很多人急著列出行動,但若沒有找出核心問題,再多資源都是浪費。舉個例子:老師說「最近活動報名率太低,請你想辦法提升。」大部分人會立刻想到「加強廣告」或「辦抽獎」,但這真的是核心原因嗎?還是因為活動主題不吸引人,或者報名流程過於複雜?在投入資源之前,必須先釐清問題本質,這樣企劃才有針對性。
第二段:三個好用的方法幫你找到核心問題
第一個方法是 5 Why 法,連續問五次「為什麼」,直到找到根本原因。例如:
為什麼報名率低?→ 因為報名人數少。
為什麼人數少?→ 因為大家不感興趣。
為什麼不感興趣?→ 因為主題與需求不符。
為什麼不符?→ 因為沒做需求調查。
為什麼沒調查?→ 因為時間太緊迫。
最後發現問題不是宣傳,而是活動設計本身缺乏吸引力。第二個方法是 問題樹分析,把問題畫成一棵樹,上層是「結果」,底層是「原因」,幫助你判斷哪些原因需要優先解決。第三個方法是 換位思考,站在使用者角度重新審視流程與體驗,檢查是否有阻礙參與的因素。
第三段:從問題洞察到企劃亮點
找到問題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針對核心問題提出精準解法。如果報名率低的原因是「活動內容無法引起共鳴」,那方案就應該是重新設計主題、邀請受眾喜愛的講者,而不是砸更多廣告預算。企劃的價值不只是「解決表面問題」,而是用洞察建立有說服力的邏輯,讓每一個提案都能精準對應需求。當你的企劃能從根本解決問題,執行結果自然會更好,委託企劃者也會覺得你是真正能抓住重點的人。
思考問題2
「你最近遇過的一個問題,如果從『使用者角度』重新看,你覺得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五、常見錯誤與改善建議
錯誤 1:寫一堆背景,卻沒講核心問題
很多學生寫企劃會先「鋪很長的故事」:社團創立歷史、曾辦過幾次活動,結果重點問題反而不見了。
改進方式:用數據證明問題,讓讀的人一眼看到「為什麼要辦這個活動」。
例子:「上次迎新報名人數只有 30 人,比去年少 50%。問卷回收顯示 70% 的大一覺得內容太學術、沒有互動。」這樣老師或贊助商馬上知道問題是「缺乏趣味」,而不是「因為疫情」或「因為大家都很忙」。
錯誤 2:用空泛詞,沒有具體指標
常見寫法:「希望提升社團能見度,增加參與度。」問題是,怎麼知道「有沒有增加」?
改進方式:設定具體可量化的目標。
例子:「三個月內,社團 IG 粉絲數從 500 人增加到 800 人,每篇貼文互動率達 8%。」或「這次活動要吸引 50 名大一報名,回收問卷滿意度達 90%。」這樣才能讓指導老師或審查委員相信你有衡量方式,而不是空喊口號。
錯誤 3:預算編列隨意
學生常寫「場地 5,000 元,餐點 3,000 元,其他雜支 10,000 元」,看起來很不專業,老師或贊助商會擔心「錢怎麼用?」
改進方式:清楚拆解每一筆花費,並思考備案。
例子:「飲料 50 杯 × 35 元 = 1,750 元;講師費 2 小時 × 1,500 元 = 3,000 元;廣告 FB/IG 投放 2,000 元。若超支,先減少廣告預算 500 元,改用社團大使協助宣傳。」這樣看起來有計畫又可靠,別人也比較敢給錢。
💡 補充小技巧:
- 每寫一段,問自己:「這跟我要解決的問題有關嗎?」
- 用圖表(甘特圖、流程圖)增加說服力。
- 換個角色思考:「如果我是投資人,會買單嗎?」

(圖片來源:pinterest)
六、結語:企劃力,就是問題解決力
企劃書不是一個格式,而是一種思維:從問題出發,找到解決方案,並用邏輯讓人相信你能做到。
要寫出成功的企劃書,首先要掌握溝通協調能力。企劃書本質是溝通,必須了解對方需求,並以清楚邏輯表達想法,讓審閱者快速理解並產生共鳴。其次,要善於發掘主題,因應趨勢與現況問題,找出最有價值且具獨特性的切入點。資訊收集同樣重要,即使資源有限,也要盡量蒐集資料,提升說服力與可執行性。創意發想是脫穎而出的關鍵,提出新穎、具體的解決方案,讓企劃被注意。最後,文件呈現需易讀且結構清晰,排版簡潔、重點明確,讓審閱者能在短時間掌握企劃核心。
當你能用這個角度審視,你的企劃力,會進步得比你想像中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