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系列文】——川普 2.0 關稅戰:從賽局理論到雙層賽局的策略解析

- 308540

2024 年美國大選後,川普重新入主白宮的可能性引發了全球貿易體系的新一輪不確定性。與第一次執政時的「美中貿易戰」相似,川普 2.0 版的經濟策略依然以「關稅」作為主要武器,目的是減少貿易逆差、重塑供應鏈、並迫使他國在談判中讓步。然而,不同於以往的單一雙邊衝突,今日的國際經貿格局更為複雜,多邊貿易體系、地緣政治聯盟、以及選民內政壓力交織,讓關稅戰的推進更像是一場高維度的賽局。

在這樣的背景下,理解川普 2.0 關稅策略,不僅需要經濟學視角,更要結合賽局理論雙層賽局分析,才能看清其在國內與國際兩個舞台上的博弈邏輯。筆者將從賽局理論的基本框架出發,進一步解析其在外交與內政交互作用下的四象限策略,最後透過素養題型引導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

    賽局理論

    賽局理論(Game Theory)是一門分析決策者在互相影響的情境下如何選擇行動的數學工具。它關注的是「策略互動」:每一方的收益取決於自身行動與他人行動的組合。對於國際貿易衝突而言,賽局理論提供了評估政策選擇與預測對手反應的框架。

    在川普 2.0 關稅政策中,美國與主要貿易夥伴(如中國、歐盟、墨西哥等)可視為賽局中的玩家(players),策略選項包括提高關稅、維持現狀、或降低關稅

    1. 囚徒困境模型:雙方若皆選擇加徵關稅,將陷入雙輸局面,但因缺乏信任,合作難以達成。
    2. 以牙還牙策略(Tit-for-Tat):對方加稅,我方報復;對方讓步,我方也讓步,可在長期互動中建立均衡。
    - image 3
    賽局理論經常運用在國際政治博弈當中(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賽局理論的洞見

    1. 短期 vs. 長期利益:短期關稅可能獲得談判籌碼,但長期會損害全球供應鏈與本國消費者利益。
    2. 訊號傳遞:透過關稅動作傳遞「談判決心」,但若訊號過於強硬,可能導致對手更堅決報復。
    3. 多邊互動複雜化:當第三方或多方玩家參與(如 WTO 仲裁、盟國態度),策略計算變得更具不確定性。

    雙層賽局

    雙層賽局理論(Two-Level Game Theory)由政治學者 Robert Putnam 提出,用來描述國際談判與國內政治之間的互動關係。在此模型中,政府領導人同時身處兩個舞台:

    • Level I(國際層次):與其他國家談判,爭取最佳國際協議。
    • Level II(國內層次):回到國內,面對國會、產業團體、媒體與選民,尋求對協議的支持與批准。

    川普 2.0 的雙層操作

    在川普的關稅策略中,這兩層互動非常明顯:

    1. 國際層次:透過加徵關稅對中國、歐盟等施壓,爭取貿易讓步與製造業回流。
    2. 國內層次:對內塑造「保護美國就業、抵制不公平貿易」的形象,鞏固藍領與中產選民的支持,特別是在工業州搖擺選區。
    - image 4
    川普 2.0 進行許多雙層操作(圖片來源:鏡週刊)

    跨層互動的張力

    1. 談判籌碼與國內民意:若國內支持度高,川普在國際談判中籌碼更強;反之,國內反彈會削弱談判立場。
    2. 國際妥協的國內風險:在國際層面做出的讓步,可能被國內輿論視為「軟弱」,影響選情。
    3. 利用國際衝突作為國內動員:透過與對手國的貿易爭端,轉移國內對其他政策的批評焦點。

    賽局四象限(談判矩陣版本)

    談判矩陣以 關係的重要性(縱軸)與 談判結果的重要性(橫軸)為判斷基準,可將策略分為五類:

    談判結果重要性高談判結果重要性低
    關係重要性高合作(Collaborating):川普在關稅談判中追求雙贏,如以降低關稅換取對方市場開放,同時維持良好外交關係。通融(Accommodating):對國際夥伴讓步,即便實質利益有限,以維持長期戰略夥伴關係(如對盟國)。
    關係重要性低競爭(Competing):優先追求經濟利益,即使損害外交關係,如對中國加徵高額關稅迫使讓步。迴避(Avoiding):對低優先度國家或議題暫不談判,以專注核心戰場。
    賽局四象限(表格來源:筆者自行繪製)

    中間區域

    妥協(Compromise):在利益與關係間取得平衡,例如減少部分關稅換取對方有限讓步,雙方皆保留一定籌碼。


    洞見應用

    1. 川普常用象限:第一任偏向「競爭」,在特定盟友議題中偶爾採「通融」或「妥協」。
    2. 策略靈活性:根據國內政治壓力與國際局勢,川普可能在「競爭」與「妥協」間切換。
    3. 外交成本:長期偏向「競爭」可能削弱盟友信任,增加後續談判的交易成本。

    素養題剖析

    題目情境

    假設 2025 年川普重新上台後,對中國提出新一輪關稅計畫:

    • 方案 A:對中國高科技產品全面加徵 25% 關稅,以迫使中國在知識產權與市場開放上讓步。
    • 方案 B:與中國達成有限協議,中國承諾進口更多美國農產品,美方則降低部分關稅。
    • 方案 C:暫時不處理與中國的貿易衝突,集中資源與歐盟協商供應鏈合作。

    請依據 談判矩陣(Negotiation Matrix) 判斷:

    1. 三個方案分別落在哪個象限?
    2. 國內政治支持國際經濟效果兩面向,分析川普選擇不同象限策略的潛在得失。
    3. 在多邊貿易體系下,長期採取「競爭」策略對美國的外交與經濟影響為何?
    - image 5
    可以透過賽局理論分析中美博奕棋局(圖片來源:風傳媒)

    參考解析

    象限判定

    1. 方案 A → 競爭(Competing):高度重視結果,低重視雙邊關係。
    2. 方案 B → 妥協(Compromise):平衡利益與關係,雙方各有讓步。
    3. 方案 C → 迴避(Avoiding):低重視結果與關係,選擇暫不談判。

    得失分析

    1. 競爭:國內支持短期上升(展現強硬形象),但國際報復與供應鏈風險升高。
    2. 妥協:國際衝突降低,經濟影響相對穩定,但國內可能被批評「對中軟弱」。
    3. 迴避:可集中處理其他議題,但放任衝突問題累積,失去議程主導權。

    思辨延伸:在現代國際貿易中,純粹的「競爭」或「合作」往往難以長期維持,領導人需要依情境靈活切換象限,並管理國內外利益平衡。

    結語

    川普 2.0 關稅戰的背後,不只是單純的經濟政策,更是一場跨越國際談判與國內政治的多層次博弈。從賽局理論到雙層賽局,再到談判矩陣,我們可以看見不同策略選擇如何影響國際結果與國內政治紅利,筆者迅速透過精準整理幫助讀者理解概念。

    1. 賽局理論:揭示關稅戰中玩家的互動邏輯與策略反應,強調信任與重複互動的重要性。
    2. 雙層賽局:說明國際談判成果與國內政治支持度的相互制約,領導人需在兩層間尋找平衡。
    3. 談判矩陣應用:將策略分為合作、競爭、通融、迴避與妥協,有助於判斷不同政策選項的短期與長期效果。

    關稅戰從來不是零和的單一經濟對抗,而是一場涉及外交、政治、經濟多方利益的高維度賽局。唯有理解背後的策略結構與選擇邏輯,才能看穿領導人在國際舞台上的行動動機,也才能評估這些政策對全球經濟與國內社會的長遠影響。

    其他高中生也看了……

    地緣政治 外交 素養 108課綱 學測 

    Total
    0
    Share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前一篇文章
    - 97

    從 UNFCCC 到 COP:解讀全球氣候治理的三大關鍵機制